中国乐器网 - 乐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品新闻 | 乐器考级 | 乐器科技 | 企业新闻 | 行业新闻 | 演出活动 | 音乐乐评 | 招生信息 | 保养常识 | 吹奏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福州百年乐器行很迷茫 继承人期盼老字号集中展示
7.biz | 商业搜索

福州百年乐器行很迷茫 继承人期盼老字号集中展示

信息来源:yyyqqq.com   时间: 2013-11-18  浏览次数:482

    引入外部资金,复制连锁模式,扩大商业规模,身为80后,老天华第六代传人王增鑫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都无奈否决了。
  “现在还比较茫然,还没有在市场经济中找到一条特别合适的路,羡慕那些有政府扶持的老字号,可以省下精力去解决传承的困扰啊,现在所有事都要自己做,凭自己能力肯定会被历史浪潮淹没。”王增鑫说。
  有200多年历史
  如今却沦为小众产品
  在2006年回归家族事业之前,王增鑫在金融行业、外贸单位都上过班,回归是因为拗不过内心的兴趣。
  作为福州乐器制作的老字号,始创于清朝的乐器行“老天华”有着超过200年的历史,百年前就在巴拿马万国乐器展拿过奖,在福州甚至东南亚一带曾经风光无限。
  在经历了公私合营、集体企业破产等历史大潮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农副食品厂当电工的王增鑫之父王道武凭着一身祖传手艺,在茶亭祖厝重新开门营业。但是与大多数百年老字号一样,“老天华”没有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市场竟然成为小众市场。
  曾经遍布城乡的地方戏曲小剧团几乎消失殆尽,流行音乐和西洋音乐大行其道,传统民族音乐艰难“喘气”。而“老天华”乐器行主要制作的正是二胡、京胡、板胡、椰胡、梅胡等传统戏剧用乐器以及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乐器
  “比如福州传统十番乐队所用的逗管、正宫调笛子等等。我们的乐器“味道”比较传统,长期和地方一线文化工作者交流,尽量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做乐器。”王增鑫说,十番音乐老艺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陈英木曾经是他们家的邻居,他们也经常与福州市闽剧院一起研究乐器
  因此“老天华”的乐器在调门、调音等方面,充分考虑了福州地方语言文化的特色,另外,“传统乐器和西洋乐器不一样,传统乐器是五声音阶,传统老艺人因为演奏需要往往一个乐器要转7个调,我们做的是适合他们吹法习惯的乐器,往往现代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都吹不动,他们一般只能转三四个调。”王增鑫介绍。
  而像逗管这类乐器,不仅使用市场小,而且制作难度大,因为制作材料比较软,通常十个材料里面仅仅只能制成一个成品,目前在福州尚能制作该乐器的仅“老天华”以及当年从“老天华”出来的徒弟等有限几人。
  现在“老天华”的顾客主要是福州、台湾、日本以及东南亚一带的少数存活的传统剧团和民间戏曲爱好者。
  难以大规模量产
  手工做一把二胡就要20多道工序
  “父亲纯手工制作的琴,今年卖出去将近20把。一把纯手工制作的二胡,要经过20多道工序,从选材到蒙皮,再到上漆,要半个月才能出成品,产量有限。”王增鑫告诉记者,一些专业客户青睐定制纯手工制作的乐器,即使一把二胡要价5000元也供不应求。
  像一些成功复兴的“老字号”一样,引入外部资金,复制连锁模式,扩大商业规模,身为80后,老天华第六代传人王增鑫不是没有考虑过,但都无奈否决了。
  像乐器制作这样专业性较强的手工业,很难快速地大规模复制。首先是由于市场的逐渐消亡,手工艺人才逐渐匮乏,在福州地区,除了在家零星制作的几个老艺人,从事民乐器手工制作的企业仅有“老天华”一家。
  “店里一些中低档价位的琴,其实已经部分机械化,但是在一些核心工序上,如蒙皮、调音,手工还是无法取代。”王增鑫说,“老天华”在闽侯有一个小厂房,但始终不敢量产,因为面对窄众市场不稳定的销量,一旦产品积压,一个工人每天200元的工资成本根本无法承担。
  而外部资金也不太青睐比较窄众的艺术类产品,“即使偶尔有投资意向,父辈也不愿意,他们有戒备心理,怕家族传承的东西被夺走,怕丧失了家族对祖业的话语权。”王增鑫说。
  王增鑫说,民乐生存空间十分有限,而民乐器制作的原材料价格却不断上涨,资金的缺乏使得材料周转不及,由于家族行业的排斥性以及行业利润空间不高,吸引不到投资,难以规模化经营。
  “我们现在是家族作坊式经营,我根本没有时间去做销售,现在基本都是靠名气,顾客主动找上门。”这个曾经在外贸公司工作过的80后无奈地说:“我们也想引入专业管理人才,加强品牌推广,但这些都需要钱,就算一条公交车广告,对我们来说都太昂贵。”
  与动辄上万元的西洋乐器相比,“老天华”的民乐器售价仅为几百元到几千元,且高档产品的材料成本挤压了大部分利润空间。王增鑫说,全面改革的启动资金至少需要100万元,“老字号”现在没有这个能力。
  扶持门槛高
  期盼老字号能有集中展示的机会
  回归家族事业的第二年,王增鑫就开始忙活“中华老字号”的申报事宜,几经努力,在2009年,“老天华”成为福州第二批通过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但是,除了镌刻祖辈的辉煌,这块牌匾并没有给老天华带来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或优惠。
  王增鑫说,福州的艺术文化氛围相对单薄,传统乐器行生存土壤少,政府对老字号的扶持更少。“听说有的地区(对)中华老字号补贴50万元。”
  现在的“老天华”位于福四中附近,王增鑫说,自家老字号还有一点能力保留在公众视野中,而当年茶亭的许多老邻居,做剪刀、旗袍、角梳、面线的老字号或是搬迁到后屿、新店等偏僻处渐渐被人遗忘,或者已经彻底消失。
  王增鑫曾经参加过一个有关老字号扶持的会议,“专项扶持资金500万元,可是要有一个近两年投资总额在500万元以上的在建项目才会考虑你的申请。这‘门槛’除了一些仍处于国营体制的老字号,谁能迈过去啊?”
  在2007年申报中华老字号的一份材料上,“老天华”年营业收入在3到4万元左右,即使到今天年利润也不过大几万元。“老天华现在只能说是勉强维持,其实‘老天华’不应该走商业道路,像日本很多传统文化产业都得到国家、全民保护的。”
  王增鑫很羡慕杭州的清河坊一条街,很好地实现了老字号的集中扶持和管理帮助,“三坊七巷的门槛太高了。”
  王增鑫很期盼未来的上下杭改造能给福州老字号的集中展示提供机会,在集中规划、租金减免、贷款优惠等方面给予实质性扶持。
  王增鑫说,现在最大的希望就是寄托于政府扶持,希望在政府主导下获得有力支持走出困境。
  福州七成老字号活得勉强
  近日,福州市老字号协会正式成立。据介绍,由于在企业经营管理理念、资金来源、自主创新等方面存在困难,福州七成老字号处于勉强维持经营状态。
  该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郑航称,成立协会旨在为企业搭建帮扶合作与交流平台,在政府与企业之间建起沟通桥梁,帮助老字号企业抱团取暖。据了解,建国至今,我国的老字号企业从16000多家锐减到2000多家,平均每年要消失230多家。而根据福州市老字号协会提供的相关数据,从2007年到2010年,全省老字号由2000多家锐减到300多家。目前福州通过官方认定的老字号企业已有30家,其中“福建老字号”20家、“中华老字号”10家。
  福州市老字号协会表示,许多民间老字号由于品牌意识缺乏和传承困难,渐渐不为公众知晓甚至默默消亡,十分可惜。协会计划下一步谋求一块场地作为老字号展示中心,整合传统品牌有利于集中推广宣传,同时也促进企业上下游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
  郑航透露,经过初步摸底,福州地区约有200家老字号散落民间,其中七成经营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一些从事手工业生产的老字号,急需保护和抢救。
  为了解福州老字号的生存状况,记者走访了三家福州“老字号”企业,由于行业、理念、历史原因等制约,不同的老字号走上了不同的求生之路。这三家老字号的挣扎与努力便是当下福州老字号的缩影。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乐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