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网 - 乐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品新闻 | 乐器考级 | 乐器科技 | 企业新闻 | 行业新闻 | 演出活动 | 音乐乐评 | 招生信息 | 保养常识 | 吹奏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回响在青海民间的音乐
M.biz | 商业搜索

回响在青海民间的音乐

信息来源:yyyqqq.com   时间: 2014-02-10  浏览次数:1103

     板胡与青海民间音乐

     板胡,民间也有称作“胡胡儿”、“大壳子”、“小壳子”的,普遍仍称作“板胡”。青海民间板胡的使用非常普遍。器乐合奏、戏曲表演、曲艺演唱、社火歌舞等均离不开板胡的伴奏,甚至只有两三个人的小乐队中,也必有板胡。因而,演奏板胡的民间乐手也非常多。在这些众多的板胡演奏者中,就演奏水平来说参差不齐。有的乐手只是能胜任各自所熟悉的乐种的伴奏,这类乐手占相当大的比例;有的乐手能较熟练掌握板胡的演奏技巧,能体现各乐种的风格,但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独奏曲,尚有一定差距,这类乐手也占有一定比例;还有的乐手对乐器性能了解较深,演奏技巧比较熟练,且有一定的独奏能力,这类乐手所占的人数比例较少。

    青海民间的板胡演奏者人数虽多,但流传于当地民间的独奏曲目极少。据了解,目前还没有发现专用于板胡的独奏曲目。要说独奏曲,要么是把各种合奏曲、唱腔曲牌或民间歌曲等拿来原封不动地进行独奏;要么就来一段音乐家创作的独奏作品。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大致有两种:一是板胡在青海民间是以戏曲、曲艺、社火歌舞的伴奏为主,一般在这些活动中,只有少量的器乐合奏节目而没有独奏节目,因此,人们对板胡独奏显得比较淡漠;二是大多数乐手受到一定的条件限制,如乐理方面、演奏技巧方面等等,因此,要改变或创作独奏曲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有些乐手进行过这类尝试,但大多是即兴式的,也没有比较广泛的传承。

     青海民间所使用的板胡,根据用途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大板胡(次中音),这种板胡壳子较大,面板直径约120毫米左右,主要用于地方戏曲(眉户、秦腔)的伴奏和戏曲曲牌的演奏,以五度关系定(15)弦;中板胡(中音),这种板胡的壳子比大板胡的略小,面板直径约100毫米左右,用于戏曲、曲艺的伴奏和器乐曲演奏,是青海民间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椒香飘浮黄河源》这首板胡独奏的改编、演奏者刘延彪是一位先天性盲人,他自小喜爱音乐,对音乐有一种天生的禀赋和执著的追求,对青海地方戏曲、曲艺、民歌等均有研究,集吹、拉、弹、唱于一身,对多种民间乐器多有涉猎,尤其擅长三弦和板胡的演奏,故有河湟阿炳的美誉。他在演奏板胡时,其弓法、执法异于常人。首先是握弓与常人不同,他不是正手握弓,而是反手捏弓。这样的握弓方式,对常人来说,肯定会影响运弓速度、力度以灵活性乃至影响板胡的发音,可对刘延彪来说,却极其灵活,运用自如。

     《椒香飘浮黄河源》这首板胡独奏曲源自青海民间小调《摘花椒》,是刘延彪在1986年改编的,后来青海人民广播电视台在录制民间音乐时,要采录这支独奏曲,这才由湟中县文化馆的几位同志,根据他的实际演奏旋律加上了扬琴、二胡等乐器的伴奏后播出,这才使得该曲目得以流传。

     青海民间的弦索乐

     弦索乐,青海民间艺人直呼为“弦索”,把这些乐器统称为“弦索家什(si)”,把从事弦索音乐的行当称作“弦索行”或“丝弦行”,其中包括二胡、板胡、三弦。

    弦索乐在青海的流传,主要集中在西宁市和海东地区诸县的汉族地区。部分州县也有分布,如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乌兰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门源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共和县等。这些地区的弦索乐演奏活动,都是随着河湟地区汉民族的迁徙而带来的。总之,凡有社火歌舞、戏曲表演、曲艺演唱活动的地区,就有弦索乐的演奏活动。

     青海民间没有大型弦索乐队,小乐队也没有固定的编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学习民乐器的人数较少,尤其在同一个村或班社中,乐手就更少了,有时还凑不齐一支小乐队,只用一把三弦、一把板胡或只有板胡、二胡演(伴)奏的情况非常普遍。五十年代以后,学习乐器的人数逐渐增多,一些班社小乐队的人数也随之有所增加,一般由5至7人组成,但这还要看乐器情况,有什么乐器就使用什么乐器,通常增加的乐器多为二胡。小乐队常用的乐器有三弦、扬琴、板胡、二胡和碰铃或木鱼、梆子等击节乐器,有条件的班社还加上笛子、琵琶、大提琴等乐器。五十年代初期,有些乐队中还有月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八十年代以后,除个别乐队中还有手风琴偶尔见到外,小提琴、月琴、琵琶这些乐器已无人使用。

     小型民乐队演奏时的排列位置,习惯上以两排半圆围坐,扬琴居中,左侧三弦等弹拨乐器,右侧板胡、二胡,后排左侧低音乐器,右侧二胡、笛子和击节乐器。临时增加的乐器,则视乐器类型而定,比较灵活。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青海民间所使用的乐器非常简陋。许多地方使用的乐器还是自制的。如三弦,琴杆(担子)用质地细腻、硬度较高的木材制作。有时为减轻琴杆重量,把琴杆中间挖出凹槽,然后上面粘上纸板。有些工匠还在凹槽中拉上一根钢丝弹簧,以增加共鸣效果。音箱(鼓子)用材也和琴杆相同,双面蒙以羊皮或蟒皮而成;板胡,琴壳如找不到椰壳,就用纸糊。还有二胡,琴筒用粗竹或木条粘成六角筒或利用旧笔筒,蒙以羊皮或羊尿脬,其他同板胡一样;扬琴则用质地细而硬的木材做框与弦轴、弦钉板,桐木做面板,双排码。这些自制的乐器,所用材料大多就地取材、因陋就简,因此从音量、音质各方面都比较差。到五十年代以后,这些自制的乐器逐渐被新式的乐器淘汰下来。九十年代以后,这些自制的乐器已很少见到。

     青海民间弦索乐曲目的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来自传统的纯器乐曲牌,如《满天星》、《大红袍》、《柳叶青》……这类曲牌数量不多,约十七、八支左右;第二类来自民间小调,在旋律上或演奏中稍加变化的曲牌,如《孟姜女》、《五更调》……第三类是来自一些戏曲、曲艺唱腔的器乐化演奏的曲牌,如青海平弦、越弦、眉户中的《银钮丝》、《凤阳歌》……第二和第三类乐曲数量比较多。

     青海民间弦索乐往往是和戏曲、曲艺、社火歌舞并存的,极少有弦索乐的器乐专场演出,少数情况下者相聚在一起时,也进行自娱,或作为技艺来切曲、曲艺、社火开演前演奏曲牌还可以作为戏曲、曲或幕间曲,如《纱帽袍》、《七谱儿》等,成为戏部分。一部分曲牌还是的伴奏曲,如《满天星》、为社火歌舞的一部分。

     青海弦索乐的演奏况。一种是乐队差异,经奏的乐队,演奏的乐曲,腻;经常为越弦演唱伴奏乐曲,多表现为粗犷刚健差异,民间有句俗语:丑是思是说:一个小乐队的演块操练,在这个过程中相合,因此,他们在演奏乐乐曲也比较和谐。如果区,临时搭凑的乐队,在配合、相互关照方面就操练的乐手那样默契和是同一首乐曲,但在细腻明显的差异。

    青海弦索乐的地区三大区域:一是以优柔细地区为中心;二是以花哨湟中为中心(包括湟源大以刚健平直见长的以乐为中心)。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乐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