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三首》
唐·王维
其一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
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其三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
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父亲吹着埙,母亲弹着古筝
女儿站在梅花树下
歌唱着对故乡的眷恋
涵子一家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
带来的这首《君自故乡来》
曲调婉转柔美,声声诉情
勾起了听众对家乡的回忆
这首《君自故乡来》改编自王维的《杂诗三首》
其中尤以第二首流传最为广泛
描写了游子对家人的思念
向故乡来人询问家中的情形
“诗佛”王维最擅长对“思念”这一情感的刻画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简明朴素的两句话
却将心头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舞台上,涵子一袭白裙
用略带金属质感的嗓音歌唱思乡之情
婉约中带着一丝惆怅
中国古典乐器与流行唱法融合
伴奏与歌声相辅相成
余音绕梁,惊艳了众人
说来,这首诗与涵子一家还有着不解的缘分
涵子的继父雨苇是一位来自加拿大的音乐家
他与世界顶级乐队空中铁匠
共同灌制的唱片
在1989年便获得了格莱美七项大奖
而他的另一个身份,是一名乐器收藏家
雨苇尤其喜爱中国传统乐器
他认为从这些乐器身上
能触摸到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
他已经数不清自己接触过多少种乐器
对于带到节目现场的几样如数家珍
葫芦笙、巴乌、泰国笙……
每一件都是他费尽心血收集到的“宝贝”
而他最早接触、最早喜欢上的中国乐器,便是古筝
【插入雨苇演示弹奏cut】
为《君自故乡来》伴奏时
他一人弹奏了三种中国传统乐器——
埙、萧、古筝,都是信手拈来,令人叹服
去年,雨苇决定将他收藏的一千多件乐器
全部捐赠给中国民族博物馆
他认为中国是丝绸之路中心
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
若要给他的这些“宝贝们”寻找一个安置之所
中国是最合适的地方
除了中国古典乐器,雨苇对中国古诗词也有着深厚的兴趣
早在他十几岁时,便开始阅读中国古典文学
《道德经》、《易经》,让他找到了思想的共鸣
《杂诗三首》在他四十年前第一次阅读后
便深刻地理解了那份来自故乡的呼唤
以及诗中对梅花精神的赞许
“寒梅”也是他十五年后的太太韩梅名字的谐音
这首古诗与古筝一起,成为了这个国际家庭缘分的起源
涵子的母亲韩梅是一位资深的古筝演奏家
现任美国田纳西州立大学的副教授,教中国民乐
并创建了美国唯一一个中国音乐文化中心
这些年来,她凭借自己的力量
将中国的音乐、文化向国外的学生们推广
让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
在东西方文化共同熏陶下成长的涵子
如今也成为了一名全职音乐人
每当看到雨苇对中国民族音乐驾轻就熟地演绎
便愈加激起了涵子学习中国文化的斗志
在为《君自故乡来》作曲时
她融入了这一家人对这首经典的三重缘分
于雨苇而言,这是一种奇妙的情缘
于韩梅而言,讲述的是对故乡的思念
而于涵子,这首诗指引着她回到家乡
这个“国际家庭”对于涵子的影响
不仅在于音乐,更在于中国文化的传承
雨苇与韩梅,这段加拿大音乐家与中国音乐家的奇缘
在下一代的涵子身上
延续着不同民族间音乐与文化的传承
血缘,是一个人的生理基因
文化,则是精神和情感基因
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所形成的巨大感召力
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
影响着身处异国他乡的中国人
影响着对中国文化有强烈情感的外国人
影响着世界,带来了更多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