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喜欢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接触乐器,觉得如果孩子能“成才”当然最好,如果不能成才,也能陶冶一下情操。
这些家长让孩子学习乐器,大多是一种从众心理,看见什么学习的人多,就让孩子去凑热闹。
让孩子进行乐器训练的好处,远远大于我们表面看到的这些。如果运用好了,即便最后没有“成才”,也对孩子的发育是非常有好处的。但是面对琳琅满目的乐器种类,家长也要学会懂得帮孩子去挑选。
“吹”的乐器
通俗点说,就是需要用嘴用气去吹的乐器,例如笛子、小号、萨克斯、唢呐、口琴等等。
这类管乐有个特点,对肺活量有一定的要求,也就是需要演奏者“气长”而且“气足”。即便没有这个能力,通过长时间的训练,也能改善气息。
所以如果你发现孩子从小经常活动一下就气喘吁吁,静态的时候小肚子浮动频率过快(呼吸过快),说话气不足、气短的话。其实可以给他选管乐进行锻炼一下。
“弹、拨、拉”的乐器
这里通俗点说就是主要用手去演奏的乐器,例如琵琶、古筝、小提琴、大提琴、二胡、钢琴等等。
这类乐器的特点,需要演奏者手指灵活、柔韧性好、有力量,总结一下就是需要有比较好的手指精细动作能力。同样的,对于没有基础的孩子而言,也能锻炼他们的手指精细能力。
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在做小手工或者做指向性游戏的时候,孩子手比较“笨”,粗手粗脚不灵活,就可以给他选择这一类的乐器进行训练。
“打击”的乐器
这一类的乐器以敲和打为主,例如架子鼓、排钟、锣、编钟,还有各种大鼓小鼓类。演奏者主要也是用手,但还会动用到身体其他部位一起协调合作,动作幅度相对比较大,往往可以活动到全身。
一首完整的曲子下来,对演奏者身体的协调能力以及体能是有要求的,长期演奏此类乐器,也能提升身体的协调能力和体能。
所以如果你发现自己的孩子,身体协调能力不行,容易疲乏,其实可以给他选择这一类的乐器进行锻炼。
让孩子接触乐器演奏,好处很多。既可以从记谱子中锻炼他的记忆能力和专注力;又能从演奏中锻炼他的身体行动能力;还能陶冶他的情操,提升他的审美。
当然,在选择的时候,孩子的兴趣也非常重要。但一般3、4岁的孩子对“兴趣”二字的理解是很肤浅而且模糊的,大多是冲动型的觉得好玩而已,一会儿就腻了,很难坚持,所以家长要懂得去引导和判断,替孩子把好关,做一个正确的选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