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喜欢过的乐器和音乐
黄自宏
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当时人们的认知传媒,一是书籍报刊,二是广播电影,至于电视机,当时还没普及。
当时的广播,除了新闻版块,还有情感板块和音乐版块等等,所以,每逢音乐版块时,广袤的天地之间,总会飘荡着一些悦耳动听的歌声。
除去一些港台电视剧主题曲、插曲、台湾民谣、内地音乐,器乐演奏的部分,也很常见。
那时最初接触了了解的乐器,是小学音乐课上的风琴。音乐老师每次上课,都是同时脚踩手弹,再引颈高歌。
现在回想起来,风琴和钢琴的造型有些相似,工作原理也相近,只是构造比钢琴简单,键盘没那么多,也显得比钢琴轻便得多。
也许也是来自于音乐课的音乐欣赏部分,那时听过二胡演奏、笛子演奏、古筝演奏和一些钢琴曲。
那时也正是香港武侠剧在内地横行肆掠的时代,有一些年轻英俊、风流倜傥的侠客,除了手中的武器,还随身带着乐器,比如笛子,比如萧,总是文武双全、劳逸结合。
剧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往往在一阵厮杀之后,他们总会掏出自己的乐器,很耍帅地坐在树梢或者屋顶,吹奏一曲情歌撩妹。
再后来,口琴和手风琴,都带给过我们简单和愉快的音乐记忆,开启过清澈明媚的音乐之旅。当时每当班级组织活动或者春游,就会有一些多才多艺的同学演奏口琴和手风情表演。
高中时期,恰逢内地流行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那时把他的作品集磁带买了几盒,反复聆听,最喜欢那首《梦中的婚礼》。
到了千禧年前后,吉他开始在内地民家流行起来,也成为不少青年学生的常见工具。一到周末或者节假日,就坐在宿舍,或者草坪,开始弹唱起来。当时还有专门的吉他图谱教学,有的人为了练吉他,常常把右手拇指食指中指的皮给磨破,终于能弹奏一曲简单音乐的和旋。
当然,那种木吉他只能作为小型聚会使用,上不了台面。能上台面的则是电吉他,在十来年前的BEYOND乐队中,就很常见,而且那音量和音色,确实令木吉他望尘莫及。
大约是大二那年,校园广播站中常常播放一些动人的纯音乐,经过多方打听,我才知道那是班得瑞音乐,听起来犹如仙境一般,最喜欢的是那曲《the ?Daylight》(黎明),那流淌跳跃的音符,很走心,很感人,于是赶紧买来磁带,后来又从网上下载。
至今,《黎明》都是我的手机音乐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