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乐器网 - 乐器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产品新闻 | 乐器考级 | 乐器科技 | 企业新闻 | 行业新闻 | 演出活动 | 音乐乐评 | 招生信息 | 保养常识 | 吹奏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拉弦资讯 > 敦煌乐器的涅槃重生
U.biz | 商业搜索

敦煌乐器的涅槃重生

信息来源:yyyqqq.com   时间: 2023-08-05  浏览次数:0

  前段时间,羊刷到了一部纪录片,讲述了敦煌壁画乐器的复原,简直美到羊哭泣...

  

敦煌乐器的涅槃重生

  

敦煌壁画中有一个极为壮观的音乐世界,描绘了大量古代乐舞表演,其中光是乐器就有5000件上下,只不过如今大多数已失传于世。

  为了让这些尘封了数个世纪的乐器,再次发出声音,重奏华章,匠人们将壁画上的乐器复原了出来。

  

  在敦煌的壁画中,你会看到,无论是翱翔的飞天,跃动的药叉,威武的天王,还是佛前的乐伎,身带双翼的迦陵频伽,都演奏过琵琶。

  

  和如今较为单一的琵琶种类不同,古代琵琶的种类丰富多彩。

  

  例如,我们现在看到的琵琶大多是四弦,而在唐朝,流行过五弦琵琶。

  如今,世界上唯一存世的当代五弦琵琶就藏于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这面琵琶从头到尾,繁复的纹饰,无不精致,尽显大唐的雍容华贵。

  

  匠人们从壁画中的600件琵琶造型中就能筛选出50种,为了复原这些琵琶,光是备料时间就长达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而想要完美呈现出琵琶的音色,每件试制的琵琶都需经过严谨的声学计算,和精密的加工,即便这样效果也往往不如人意。

  

  匠人们只能做了拆,拆了再设计,设计了再制作,如此循环往复。

  

  棒形、方头、梨形等17件琵琶才能从壁画中走进现实。

  

  在隋唐壁画中,有一种乐器出现的次数仅次于琵琶,那就是箜篌。

  

  关于箜篌,古诗词中曾有过瑰丽的描述,例如《李凭箜篌引》中写道: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箜篌曾盛极一时,可宫廷的箜篌大师不允许在外教授,随着时间的流逝,演奏家的离世,箜篌终究被历史湮没。

  

  直到1930年,艺术家们开始研究创新箜篌,让其涅槃重生。

  

  而匠人们也把壁画中丰富多彩,造型独特的箜篌复原出来。

  

  

  当然,除了琵琶、箜篌,匠人们还从壁画中复原出了浑厚悲凉的筚篥。

  

  清脆悦耳的方响...

  

  

  敦煌乐器的浪漫想象

  与无处不在,且文献记载良多的琵琶、箜篌不同,敦煌壁画中也有一些超现实的乐器。

  这些乐器不仅造型独特,在其他历史文献中也鲜少提及,它们或许真的存在过,又或许只是画家们的想象。

  

  其中,花瓣阮在敦煌壁画中只出现过2次,也是敦煌乐器复原过程中最难的一件。

  

  花瓣阮的音箱形状犹如花瓣,内外都是薄薄的弧形,还需要嵌边嵌面,机器难以制作出,因此只能小心翼翼地纯手工打磨。

  

  克服了“形”的还原,又面临另一个难题。

  众所周知,阮的音箱是圆形的,可以让气柱在其中圆润地流动,从而发出美妙的声响。

  可花瓣阮的音箱是不规则形状,气柱难以连贯流动,也就无法形成悦耳的声音。

  

  为此,匠人们反复试验,决定增大共鸣箱与琴身的比例,延长琴弦的度,来克服花瓣阮的先天不足。

  一次又一次的试验,废弃的板料堆成了厚厚一摞。

  

  阮走出了壁画。

  声音,温柔细腻,如泣如诉。

  

  在敦煌的壁画中,还有比花瓣阮更让人费解的乐器:弯琴。

  

  建于晚唐的161窟壁画上,飞天乐伎演奏的乐器很像是一个弯形琵琶,却只有一根弦,琴弦弯曲且无法摁弦,也就是说弯琴根本无法奏出音乐。

  除此之外,历史文献中、敦煌壁画以外的图像里,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记载。

  

  因此,音乐史学家们猜想这件乐器只在宫廷礼乐中使用了一段时期,还没有普及到民间就消失了,于是唐代的画家用想象创造出壁画中的弯琴。

  虽然弯琴只是古代画家的想象,但匠人们仍旧还原出这份想象。

  

  

  我们的历史,审美与精神

  说到敦煌石窟,好像就是壁画,再有点什么,有些了解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

  可当我们深入了解之后才发现,敦煌壁画从十六开始,直至元代逐渐冷落,绵延千年,自成艺术体系。

  在这座瑰丽的艺术宝库中,单单是一件乐器,背后就有着厚重的千年历史。

  

  壁画中,很多乐器的出现是以乐团的形式,类似于我们印象中的“交响乐团”。

  一般来说,西方交响乐和交响乐团被认为诞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相比敦煌唐代壁画中呈现的“菩萨乐团”晚了近千年。

  

  琵琶作为弹拨乐器之首,他的下手技法多达一千多种指法,几乎是所有弹拨乐器的技巧总和...

  

  一幅幅壁画,一件件乐器,是对历史的叩问、追寻,也是一场穿越年前的对话。

  “东来西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种类的乐器化成我们的历史、审美和精神。”

  

  当我们凝视千年前的敦煌,看到了我们从来,又向何处去,自然历史的路走得坦坦荡荡。

  写到这里,羊突然想到,韩国曾宣称琵琶是他们国家固有的乐器。

  可如果他们看过敦煌壁画上多达千余件的琵琶,就会明白自己是多么浅薄和无知。

  

  还有开篇提到的《尚食》,拍摄之初,韩国网友就炮轰是抄袭汉服。

  但当我们拿出各种历史记载时,死不认错只能显得更加可笑。

  

  历史不仅仅让我们知道“我是谁”,更能让心怀鬼胎的人知道“他们是谁”。

  正如“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会做出最肯定的回答。”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乐器网证实,仅供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