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类生活中的器具名物的起源,由于时代间隔的缘故,有许多邈远难寻之处,不同时代的人们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使下,对这些即使相对客观的器具名物也有了不同的起源方面的阐释,在丁山看来,这些古代器具名物的起源探讨中包括的不乏神话因子。
按照儒家的说法,古代人类从事生产生活的许多工具的发明都与圣人有着密切联系。如网罟、耒、衣裳、舟、楫、杵、臼、弧、矢、宫室、棺槨等莫不是由古代圣人所发明。丁山认识到,“《周易·系辞》所说的包牺、神农、黄帝、尧、舜以及后世圣人观卦象而作器用的故事,正是战国诸子探寻中国文物来源的通说。”丁山对顾颉刚《古史辨》中观象制器的比较表提出了中肯的评价,并进一步对表格作了补充,添加了晚周诸子以及《天问》、《山海经》中的相关记载。
这样,有关这些古代器具名物的起源史的记载就更加明晰和全面了,与此同时,反映的矛盾说法也更加突出,不同文献资料记载,有不同的分歧。丁山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存在着诸种可能性,但无不与神祇相关,不可不加辨别地单纯认为是信史。首先,以耒耜为例,在《系辞》中,其发明者为神农氏;据《海内经》记载,后稷之孙叔均,是牛耕技术的最早发明者;于《世本》所载,耒耜最初又为垂所作。面对同一相关农业生产的相关技术,却呈现出三个不同制作者主体,不同文献记载之间,如何裁判?
他们之间有无联系?关于叔均,在《大荒西经》中的亲属关系是为后稷之侄,《海内经》中的亲属关系为后稷之孙,都是牛耕的发明者,在《大荒北经》中,叔均被认为是田祖。同时出现在《海内经》中的义均,被认为始为巧倕。从《诗经·豳风·七月》所描写的贫苦农人举家合力在田中耕作的场景来看,丁山十分不赞同将牛耕技术的发明的始功归于叔均一说。
参照《世本》所载,丁山比较认同于义均始为巧倕之说。观察叔均、义均两个主体,指称中均含有“均”字。丁山认为此处的“均”是“畇”字的通假字,有着除田垦田的含义,这样一来,作为田祖的叔均,在丁山的论证下,“正自‘畇畇原隰’语根演来,亦不必有其人也”。
同时,丁山考虑到另外一种可能性,作为田祖的“叔均”,即相当于是由《周礼》中掌管土地生产的地官“均人”和“土均”逐渐演变而来的,可能只是一种农神的指称,没有必要非得有其人与之契合相应。其次,以衣裳的发明者来看,《系辞》中将其归为黄帝,《吕世春秋》认为是胡曹作衣,而《世本》中更是具体化到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
丁山从文字学的角度分析,有御冬之意的“御”字,在古代可以同“予”相通用,而“予”又与“余”相通用。至于“胡曹”其人,在文献记载中,就更是罕见。丁山认为“胡曹”来源于“曹布”这种纺织品。至于为何《系辞》中会将黄帝作为衣裳的发明者,丁山也别样作了一番阐释:火的应用是原始社会人类的一个重要生存手段,火神就更是一位十分重要的宗教大神。
关于火神这个神话形象,不同时期有着不同所指,而《世本》中的火神加上了黄帝,并把制作旃冕之功也附在黄帝身上。丁山指出,黄帝从事制作旃冕这类似的生产活动从后世封建思想来看,与其高高在上的阶级性并不相匹配,丁山认为,可能正是借助此矛盾思维的存在,阐发出伯余作衣裳,胡曹作衣之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