偌大的商场,摆放着一架钢琴,这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情。可他的到来,让这件事变得不一般了。这是一位穿着“美团外卖”工作服的外卖小哥,很明显是趁着接单、送单的间隙谈了一会钢琴。外卖员小哥的手法并不生硬,看得出是有一定功底的。而这一幕,却让一旁的宝妈泪目了,甚至发出了“我不想再逼孩子弹钢琴”的呼喊了,她称,孩子到最后,还不是成为一位在写字楼上着朝九晚五的工作的打工人,只是会弹钢琴的打工人罢了。探讨这位母亲对孩子弹钢琴又爱又恨的态度,满满的都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厚感触。
一、“孩子学乐器”,让无数母亲又爱又恨的原因
1、普通家庭试不起错
且不必说,“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这种假大空的话。学乐器的试错是用真金白银换来的。而且很多人学乐器不是为了心中的音乐家梦,只是单纯出于当下的一份爱好。在富人家庭,这种试错是允许存在的。学一种乐器,一年只需几万块,假如孩子对弹钢琴没兴趣,那可以立马给他换小提琴、学跳舞等等,只要孩子感兴趣,一年学几种乐器都算不上什么。可于普通家庭而言,“孩子学乐器”这种试错机会会大大降低。
仅仅学一种乐器,就压垮了家庭。差一点的钢琴,也得一万五起步,如果追求质量好一点的,那就得翻两倍以上了。买琴是一次性的费用,这没错。可孩子学琴的费用,却是一项长期的投资。我们以最简单的课时,也就是一次课200块来计算,假如一周一次,那一年下来,也得上万块了。之后,还有考级、比赛报名,哪一项不花钱呢?孩子感兴趣,自然皆大欢喜了。可孩子的喜欢只持续了“一秒钟”,那家长又能怎么办呢?还不是像上文提到的家长,为了不浪费花出去的时间、金钱、精力,只好硬着头皮逼着孩子继续学,双方都沉浸在痛苦当中。
2、学乐器的所得无法与分数挂钩
现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路的重点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孩子每一次分数的上升,都会带给家人快乐,因为他离重点学校又进了一步。但是很尴尬的是,孩子学乐器的成效无法和分数挂上钩。也就是说,无论孩子学得多好,家长都看不到实质性的“果实”。
3、是“知难而退”,还是“及时止损”呢?
一开始,是非常美好的场景:孩子感兴趣,家长也乐见其成,于是斥巨资开始培养这个感兴趣乐器的孩子。但孩子天性,没过一段时间,孩子可能就厌倦了这种乐器,厌倦了日复一日的练习。这个时候,家长是会尊重孩子的意见还是强势地让他继续学一段时间呢?的确,“爱好”这种东西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检验。判定孩子是“真喜欢”,还是“真讨厌”,其实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几年也是很常见的。作为家长,自然无法把自己的选择强加给孩子。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真的具有自己正确选择的能力了吗?这其实是一个很头疼的问题。
4、“万一”这个技能让孩子一生受用呢?
很现实的是,很多家长都奔着让孩子“陶冶情操”的目的去学习乐器,到最后都会演变成让孩子疯狂考等级。
总结:不管是出于本意,还是出于压迫,部分孩子因为乐器,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舒心了。可能技术不算精准,但在小县城开一个补习班教小孩子,谁又能否认是非常不错的一个选择呢?更搞笑的情况是,因为这个技能,每年的公司年会,都会看到自己年复一年的才艺表演,让同事拍烂手掌。